首页 八字正文

周易大传思想的意义

生辰八字吧 八字 2021-09-02 3 0

周易大传思想思想中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上述《左》《国》筮例所呈现的淡化个体原则、强化伦理原则的趋势,在《周易》大传里更进一步加强了。

易象筮辞都是表意的,在古经里,意本来是天意神旨;但是经过《左传》筮例的解释转换,到大传里,如《系辞传》所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显然,这里的意已不是天神上帝之意,而是圣人之意了。众所周知,大传多次明确地指出,《周易》的产生不是神迹,而是圣人观象设卦的结果。因而《周易》似乎不再是神意的传达,而变成了圣人之意的传达了。换句话说,天神上帝已被悬搁起来了,至少是边缘化了。神的边缘化,同时也是人——作为第一实体的独立个体——的边缘化;神的淡出,其实也是人本身的淡出。

当然,《周易》大传并未完全彻底地排除天神上帝的观念。一是帝。例如《彖•鼎》:圣人亨(烹)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鼎作为礼器,是具有双重意义的:既烹以享上帝,也烹以养圣贤。《象•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象•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两句都涉及上帝神与祖先神之间的关系问题,但这些帝往往是大传对古经的追述,似乎应该看作商代的传统观念的孑遗。二是天。《象•师》:‘在师中吉’,承天宠也。上文说过,《周易》古经的天往往指自然之天;而到了大传,这个天反倒逐渐兼有了帝的意思。这是因为帝本身为天所取代;但这个天的神性毕竞要比帝弱一些。大传还讲天命,例如《彖•无妄》讲: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大传的天与天命都还保留着神性。

但是,大传的基本特征毕竟在于世俗化、哲学化。在《彖•观》里有一句容易导致误解的话: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关键在于什麽叫神,《系辞传》明确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说卦》也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可见神道并无神学的意味,神道就是阴阳之道,就是天道天行的意思。天行也就是天道,《彖•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彖•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甚至所谓河图洛书也须如此理解,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讲神物,即神乃是物,而不是那个至上神。《系辞传》还进一步说,易道是神无方而易无体的,知易道即圣人,也就是神,即知几其神乎。这就犹如《白虎通•号》关于神农•所说的: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不是上帝神的作为,而是圣人神而化之的作为。

总起来说,在人神关系上,大传的精神就是《系辞传》讲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说卦》也有一个总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样一来,一切取决于圣人而不是上帝。

正如上文所说,神的衰落伴随着人的提升,但是此人更多地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这种群体性的典型就是宗。关于大传的宗法观念,《象•同人》提出了一个原则:君子以类族辨物。族类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其典型正是宗亦即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的家,《彖•家人》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是非常典型的宗法观念,它引申出另外一些宗法观念,如《象•恒》: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以宗法观念为核心的制度建构,即所谓礼,《象•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礼的特点之一是各安其位,故《象•艮》讲: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总之,个体的人被群体人伦遮蔽了,人本身制度化了。

但这一切并不是说《周易》大传已经毫无积极意义了,其实大传仍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不过,在我看来,《周易》大传对于今天的积极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哲学化本身,而在于它通过确立此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式阴阳,确立了一种东方生命哲学,而这种生命哲学是既可以展示群体生命存在,也可以展示个体生命存在的产大致而言,《周易》大传的思想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富于伦理精神的宇宙论模式,一是富于实体精神的存在论模式。这尤其体现在作为《周易》大传核心范畴的阴阳范畴上面:对于阴阳,既可作宇宙论的理解,亦可作存在论的理解。而这两种理解,可以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其共同性在于,阴阳总是一种关系范畴;但是,这里存在着前文谈过的两种不同意义的关系:宇宙论意义上的阴阳,是那种无实体性前提的纯粹关系,即阴和阳均非独立的实体;而存在论意义上的阴阳,则是以实体为前提的关系,即阴和阳本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关于后者,《系辞传》所征引的当时的谚语很能说明问题: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无论是否同心,这种关系总是以二人的个体存在为前提的。

其宇宙论模式富于群体伦理精神,这在大传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系辞》开篇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从自然宇宙论的尊卑贵贱秩序推演出人间伦理学的尊卑贵贱秩序。这种思路在《序卦传》里也非常突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造物者是天地而不是神,故《序卦》从天地开始;造成之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这里也没有神的位置,但这里同样也缺乏独立个体的位置。

而其存在论模式则富于个体精神,这也是大传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难怪其宇宙论模式被后来的宋明理学特别地加以发挥,结果造成了个体精神的遮蔽;而其存在论模式则被此前的魏晋玄学特别地加以发挥,结果形成了后轴心期的中国哲学史上难得的崇尚个体精神的时代。下面这些都是富于个体精神的表述:《象•蛊》:‘不事王侯’,志可则也;《象•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象•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等等。《乾•文言》解释潜龙勿用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这确实类似亚里士多德所概括的西方的第一实体观念。但双方也存在着重要区别:西方的第一实体始终追求绝对的独立价值,它可以生长出现代性的基础观念,但也可能造成人对人如狼郞样的斗争哲学;而中国的阴阳实体则追求和谐。阴阳观念在于互补和谐,但从今天的立场看,它应是一种多元互补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把阴、阳理解为两个独立实体。

这里我还想说一点:《周易》大传虽然不一定是儒家心学的文献,但仍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心学思想观念色彩。例如《象•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象•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象•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系辞传》讲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乾•文言》闲邪、存其诚;利贞者,性情也;《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大传的继善成性思想也是富于心学意义的,《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儒家看来,天地是未完成的正在进行时态,那麽,何以继之?何以成之?这就要靠人之性。所以《系辞传》接下来乂讲: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此成性即是彼成性,也就是成天地者本乎人之性的意思,存存者,存性也,亦即盂子所说的存心养性。所以《系辞传》说:默而成之……存乎德行。上文谈到的神道设教,《系辞传》则称显道、神德行,就是圣人以神明其德夫的意思。如何神道?《系辞传》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根据还是人自身。《说卦》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跟思孟学派的心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理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亦即下文所说的性命之理。这些都是《周易》大传富于个体精神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心学合理地蕴涵着弘扬个体独立精神的意义。

最后,我想总括起来申明一点: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重建前轴心期的神学文化传统,而是重建前轴心期的第一实体精神;但是这种重建不是彻底抛弃轴心期以来的文化成果,而是继承发扬轴心期以来的某些积极的文化成果。在我看来,这种积极文化成果存在于从孔子、孟子到王阳明、李卓吾、黄宗羲的儒家心学传统之中,以及道家文化传统之中,也存在于作为儒道两家共同经典的《周易》之中,它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发掘、阐释、转化、发挥。总之,我们不需要神,但我们需要人——作为第一实体的现代性的人。

以上就是周易大传思想的意义的汇总,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一定的帮助哦!更多资讯信息请继续关注八字吧算命网熊掌号!

原地址:https://020ba.com/bazi/8193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