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正文

什麽是太极我国历代对太极的探讨

生辰八字吧 八字 2021-09-03 3 0

什麽是太极,太极是标志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人们对太极的含意及其奥秘进行了反复的探讨。

太就是先的意思,极就是尽头的意思。太极的含义就是始前终后,它包含了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全过程。太极本身圆而空,处于有无之间,从而能化生万物。太极包含着两仪阴阳,阴阳交互环抱,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有了阴阳,道立其中,于是万物就根据道的规律发生发展。太极图就是表示这种太极思想的图示。

太极作为哲学范畴是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正式提出来的。《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太极,是指至高无上的宇宙本原,含有至极无以复加之义;所谓两仪,是指天地、阴阳;所谓四象,是指春、夏、秋、冬四时;所谓八卦,是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表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物质实体。在这里,《易传》作者只是描绘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并未明确规定太极究竟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正因为《易传》作者未能对太极的性质作出界说,所以后世思想家都依据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太极,从而引出了丰富多彩的探讨和争论。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作者以道来解释太一。太一与太极是极相近的哲学范畴。何谓太一?《大乐篇》指出: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并由此提出了万物所出,造于太一的命题。即认为万物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后,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汉代解释太极,有三种说法:一是马季长以北辰比附太极,以日月辰宿之天象附会大衍之数。他说:易有太极,谓北辰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用也(《周易正义》卷七引)。二是纬书的五运说。《孝经•钩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谓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见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五气渐变,谓之五运。(《鸿书》天部三引)我们把这段话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公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混沦、元气)——天地——四象——八卦。这里显然把太极说成是浑沦的元气,并且生天地万物,但在太极之前还有四个阶段,太极(即元气)并不是宇宙的终极根源。三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观点,他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王应麟:《郑氏周易注》引)。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汉以前的宇宙生成论已逐步让位于宇宙本体论。王弼、韩康伯依据以无为本的观点,把太极说成是无的别名。作为无的别名的太极,在时间上并不先于万物之有,太极就在万物之中,太极与万物的关系不是派生和被派生的关系,而是本末、体用的关系。唐代孔颖达以元气解释太极,反对王弼、韩康伯的说法。他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正义》卷七)。

宋元明时期,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都在注《易》的形式下,对太极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把对太极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果说唐以前的哲学家主要是把太极视作一个实体概念的话,那麽这一历史时期则是把它看成是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相统一的最高哲学范畴。

北宋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熔儒道于一炉,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新的太极图说。邵雍则从象数角度来推演世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他认为道为太极。北宋初年,李觐同周敦颐、邵雍相反,他把太极看成是有和无的统一体,太极既是无容体可见的无,又是其气已兆的有。张载则认为太极的本质是气,结构形式是一物两体。这种观点有三层含义:太极既不是道,也不是无,而是实有之气;太极与万物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而不是派生和被派生的关系;太极是由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两)构成的统一体(一)一与两是统一的不相离的关系,无两则无一,无一则无两。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太极学说上,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太极理论。①他站在理的一元论的基础上,把太极解释为理。说: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太极图注》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朱子语类》卷一所谓太极,总天下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②在他看来,作为宇宙最高本体的理是无形、无象、无处所的绝对精神。说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认为如果不把太极说成无极,就会否定太极的绝对性。③太极不是凝固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把实体性和运动性结合起来。他说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方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周廉溪先生全集》卷一)

与朱熹同时的哲学家杨万里说元气浑沦,阴阳未分,是谓‘太极’……盖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极之为言至也……阴阳不测,至幽至神,无仪无象,‘太极’是也。又说广阴阳未分谓之‘太极'‘太极’既分谓之阴阳,其为天地之道也。舍阴阳以求太极者,无太极;舍太极以求天地者,无天地。(《诚斋易传》卷十七)。在这里,杨万里把朱熹的先于阴阳二气的太极(理)还原成阴阳未分的元气,太极与阴阳是合二为一的。但是,他并未把太极简单地规定为某种具体事物,而认为是有物与无物的统一体。南宋陆九渊则认为,太极即是心。他说: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就是心,(《渔樵问答》),也就是说,太极(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自明中叶开始,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唯心论的太极说进行了全面批驳,丰富和发展了张载、杨万里等人的太极说。罗钦顺认为太极即是阴阳二气。王延相认为太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就元气不可名言即无形无象、无生无灭来说,可称为太极。太极是指道化至极之名,即指元气的无限;性、绝对性。这是一个属性概念;二是就造化之源的实体来‘说,是指天地未判之前的混沌之气(或太虚之气、太始浑沌清虚之气)的本体。这是一个实体概念。合言之,所谓太极,即是标志元气及其无限性(绝对性)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在杨慎看来,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不过是无限之元气而已。就其实质来说,太极既不是有形有限实有之一物,亦不是空无所有之虚无,而是无限实有之元气。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夫之在综合吸取和批判已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太极之辩作出了理论总结。①他以气解太极,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未分的鈉蕴状态。②他把太极规定为合和分的统一过程。从阴阳变化浑沦于太极之中而为一来看,是合二而一;从太极这一统一物中分化出清浊、虚实、大小之殊异来看,是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是太极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式。③从体用相涵的角度,提出了易有太极,故太极有易的命题。

总之,在宋元明清时期,围绕着太极的争论,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以理(或道)解太极。二是以心解太极。三是以气解太极。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量传入,许多资产阶级进步学者,试图以西学来重新解释太极,使太极西学化。孙中山认为太极就是西方的以太。他说: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自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孙文学说》)以太是西方17世纪至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中颇为流行的一个物质性概念,是指一种充满宇宙、渗透于一切物体,没有重量、密度极小而有弹性的媒介。

走向世界的太极图

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敬佩中国的传统,不仅在于中国的长城箭垛、帝王陵寝、佛塔古寺等看不尽的物质上的历史陈迹,更在于中国的许多伟大思想家所留下的精神宝库。许多外国学者认为,太极、八卦正是这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前的伟大发明。太极图正在走向世界。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航天飞机的华人王赣俊博士,上天之前,特意为自己制作了一个太极图臂章,甩阴阳二极来代表液体在有重力和无重力的两种情况下的物理现象。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的所徽图案,也吸收了太极的结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尊师玻尔为自己家族设计的族徽中,把太极图作为图案的中心,象征着他发现并倡导的并协原理。还有,新加坡空军采用太极图作为机徽;国际出版公司的广告标,也直接采用了太极图。

斯里兰卡邮票上也有中国古代阴阳图。这枚邮票是以橙黄作底色,配以桔红的边饰,衬托出一幅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图。中间是一根象征人体经络和穴位的金计,一只抖动着双翅的和平鸽衔着金针,停立在地球之巔。这幅构图,显示出中国伟大的医学成就。这是斯里兰卡于1981年10月20日,为祝贺第七届国际医疗会议召开而发行的一枚邮票。

需要者重提出的是,1988年9月17日在南朝鲜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选定的奥运会会标设计核心为中国的太极图,它是由三条黄、红、兰色的带子由右向左旋转而成,三条色带分别代表夭、天、人三位一体(即三才),似乎标志着太极图已经冲出亚洲,正在走世界。

以上就是什麽是太极我国历代对太极的探讨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八字吧算命网太极频道!

原地址:https://020ba.com/bazi/8386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